__圣经为什么那么幼稚和没有逻辑感?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qa/123
您若真是这样的主观感觉, 那首先是心态问题.
一篇复杂的数学论文, 外行可能完全看不懂, 但我们并不会因为自己看不懂就说人家幼稚, 因为我们还没有幼稚到不知道自己的水平, 我们还知道自己不懂.
但对于另一些问题, 我们连自己的不懂都不知道了. 一件珍贵的文物, 对于不懂的人就是破烂. 一幅画初看您可能会觉得是小孩子的涂鸦, 但这可能是毕加索的作品, 或是梵高的. 我们若没有相关的学习, 就不会看出其伟大之处.
我们有太多尚未了解的东西, 这很正常. 对这些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 心态会决定我们看到什么. 我们的心态受各种因素左右, 比如社会舆论, 名人效应, 风俗习惯. 当然也包括个人的阅历. 有些因素会使我们盲目的崇拜某事物, 有些因素则会导致傲慢与偏见. 比如某些国人对白人的盲目崇拜, 比如某些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小到个人, 大到民族, 国家, 甚至人类做为整体, 都存在这个问题.
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的交流中, 在不同世界观的碰撞中, 这更是常见.
圣经是基督教的重要文献, 两千年来人类对其研究不断, 著作无数. 圣经深刻影响了历史. 但这并不影响有人会 “刚看了创世篇”, 觉得”就像小孩子写的”, 甚至会问 “圣经为什么那么幼稚和没有逻辑感”.
除了心态, 阅历也很重要.
当然, 阅历会影响心态, 但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阅读能力的积累.
文字组成的作品有各种类型, 各有特色, 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首先是工业级的应用文, 比如工作报告, 论文, 说明书, 教科书. 这类作品往往注重实用性, 123的标好要点, 简单粗暴. 这似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
当然, 当代也是有好的文学的. 文学并不仅是要把事情说清楚, 而是要有文学性在里面.
我们通常喜欢的, 用来消遣的作品大都是消费级的, 流水线式生产的爽文. 这类作品是可以一口气读完的, 如行云流水, 但流过去也就没了.
这些作品的生产周期都不长. 即便被奉为经典的金庸武侠, 据说最初是在报纸上连载的, 作者要是有事就找别人代写几天. 这类作品不会太复杂, 往往是线式发展的.
像《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这种多线的作品, 难写很多, 结果现在作者难产了, 流水线上的电视剧只能胡乱放飞.
做为对比,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的文学性要高的多. 红楼梦是多线网状的, 人物交织, 各细节一乎多应. 回风舞雪, 倒峡逆波. 这些不是匆匆一读就能欣赏的到的.
比如开篇一僧一道, 什么绛珠仙草啦, 什么石头啦, 云里雾里的. 然后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初读最多觉得作者文采飞扬, 但其实每个名字每句诗都是蕴意满满的, 是提笼着全书命脉的.
这种作品是无可替代的. 电视剧版的拍的再好也无法呈现原书的文学之美. 这个美是动人心魄的, 是高级的审美, 需要高级的鉴赏力. 甚至于红楼梦不是个人能够把握的, 而是诸多的爱好者共同努力才能一窥的.
其实圣经创世记开篇也是略有类似的, 尤其前三章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是全书的原型. 圣经如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一样是立体分形结构的, 千线万线而又不失其神. 若把圣经比作树, 前三章则是这树的种子. 后面的可能性都孕育在这里了, 全书的蓝图都在这里了. 没有了这开篇, 圣经是无法想象的. 也正因如此, 不了解全书, 也不可能体会到开篇之美.
红楼梦遗失后四十回, 仍然不失其魅力, 但若丢了前五回, 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但前五回真正的价值也只有在与全书的关联中才能体现出来. 这是缺一不可的.
另一方面, 曹公以生命写作, 以真性情写作, 这些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文学性了.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只有以真性情来读, 才能知其中之味.
一部红楼, 道学家见其淫, 才子看见缠绵. 我们看到的, 更多的是自己的内心.
一部经典, 通过不同的读者, 折射出的是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