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命与约
在牧之滨 https://bin.zaimu.de/post/20210315
希伯来书有段特别奇怪的经文, 说因为遗命/遗嘱必须等立遗命的人死了才能生效, 所以新约的立约者必须死亡:
[来 9:16]凡有遗命必须等到留遗命〔遗命:原文与约字同〕的人死了;
[来 9:17]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么?
[来 9:18]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
[来 9:19]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
逻辑似乎是: 遗命与约是同一个单词(διαθήκη/diatheke), 遗命要等遗嘱人死亡才生效, 所以约也是这样.
这恐怕不能成立. 两类事物名称相同并不能保证两者属性相同, 约与遗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种逻辑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在 “遗命” 上, 继承人所继承的是遗嘱人生前的遗产, 主要 “功劳” 是立遗命这个行动, 而 “死” 是消极的, 其本身可以说是无法逃避的灾难, 而不是当事人的工作. “遗产” 并不是靠 “死” 制造出来的, 即便他买了死亡保险, 他的死也并未增加社会的总资产, 并未创造价值. 所以, 通常没人会为了使自己的遗命生效而去死. 人们会感恩遗嘱人, 但并不会去称颂感恩于遗嘱人的死.
但 “约” 却不是这样. 基督的死是有积极作用的, 基督替代我们而死, 洗去我们的罪, 使我们得以自由. 可以说正是这 “死” 换来了救恩, 这是基督的工作与使命. 所以, 门徒对基督的死是充满感恩与赞美的.
可见约与遗命是不同的概念, 两种 “死” 有本质的区别, 其 “生效” 的机制自然也是不同的. 两者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 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
而且, 所谓的 “遗命” 也并不一定是在人死之后才生效的. 比如大卫传位给所罗门, 所罗门登基的时候大卫还没有死. 在大卫死前, 权力和遗产就都已经交给所罗门了.
我们之所以有遗命必须死后才有效的印象是因为遗命往往处理的是 “身后事”. 就遗命本身而言, 并没有什么必须等到死后才能执行的理由, 这些完全是由立遗命人的意愿决定的. 比如分家产, 老人完全可以在生前就把家产分好, 亚伯拉罕就是这样, 并不是必须亚伯拉罕死后以撒才能继承其遗产. 事实上, 从娶利百加开始, 整个亚伯拉罕之约都已经由以撒继承了, 圣经之后记载的是以撒的故事.
还有语法上的问题. 9:17 原文中 “人死了” 的 “死” 是复数, “人死了” 直译是: 在死(的身体)的基础上. 该句的 “遗命” 却是单数. 好多个死才换来一个遗命, 这有点说不通.
在旧约希伯来文中, 约与遗命从来都是不同的词, 也是不同的概念, 并没有什么交集. 在希腊语中, 约与遗命也是各自有多种不同的表达的, 而不是仅有一种表达. 在旧约的七十士译本中, 将 “约” 翻译为 diatheke 共约270次. 新约将 “约” 称为 diatheke 大概是受到了七十士译本的影响.
“διαθήκη/diatheke” 一词, 新约全书共出现33次(其中希伯来书17次), 除上引经文之外, 其它均是 “约”.
考虑到希伯来书处理的是旧约与新约的关系, 而 “约” 是此书多次涉及的重要概念, 作者似乎并没有理由突然把 “约” 另用为 “遗命”.
由此看起来, “约” 似乎是更可取的翻译.
那么, 为什么人们不把此处的 diatheke 也翻译为 “约” 呢?
其实历史上相关争论很多, 除去我也看不懂的, 我知道的有两个问题:
1, 并不是每个约都是以 献祭-死 而立的.
2, 9:17似乎并不是从比喻意义讲立约者的死.
但考虑到上下文背景, 此处的 “约” 指的其实是被违背了的约. 这是理顺该段经文的关键.
有一些译本已经将 diatheke 翻译为了约:
[来 9:16]For where a covenant is, there must of necessity be the death of the one who made it.
[来 9:17]For a covenant is valid {only} when men are dead, for it is never in force while the one who made it lives.[NASB][来 9:16]for where a covenant [is], the death of the covenant-victim to come in is necessary,
[来 9:17]for a covenant over dead victims [is] stedfast, since it is no force at all when the covenant-victim liveth,[YLT]
这两个版本间意思有出入. 此段很难翻译准确, 因为原文极为简略.
试着尽可能直译原文:
[来 9:16]凡有约, 必须等死亡被处理后再立约;
[来 9:17]因为约必须在死后才有效, 活着时立约从不有效.
意思大概是:
因为前约被违背破坏了, 这些前约的过犯者是当死的, 必须先处理掉这些 “死” 才能另立新约.
前约的 “罪人” 必须 死去, 新约才能建立, 否则新约是无效的.
前约好比是前债主, 罪人欠人家钱(其实欠的是命-死), 基督的死偿还了罪人所欠前约的债, 将人们赎了出来, 这样人们才可能进入新约.
这与上下文是完全契合的. 上文:
[来 9:11]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
[来 9:12]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来 9: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
[来 9:14]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么?
[来 9:15]为此,他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基督的血比山羊和牛犊的血更能赎罪, 他的血除去了 “你们的死行”, “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 使蒙召之人得到产业, 也即新约.
下文:
[来 9:18]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
[来 9:19]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说:
[来 9:20]这血就是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来 9:21]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
[来 9:22]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来 9:23]照着天上样式作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摩西立约时同样要处理前约的罪, 他把血撒在各物上正是为了洁净其罪. 摩西处理的是地上的物件, 是用牛羊的血来洁净的. 地上的物件是照着天上的样式, 天上的本物是不能用牛羊之血来洁净的, 必须用基督的血.
之后作者再次强调基督的死担当了多人的罪(9:28).
这样, 9:11-28 一气呵成, 论述了基督的血的功用. 基督的死担当了我们的罪, 成就了永恒的救恩. 这是远超摩西律法的, 又是摩西律法所要表达的.
两相比较, 翻译为 “约” 逻辑更通顺, 也更高举了基督的宝血. “遗命” 之说与希伯来书的思路就相去甚远了.
附: 希伯来书 9, 10 两章结构分析.
P. Karageorgi 引 Steve Stanley:
1, The Old and New Sanctuaries compared (9:1-14) 新旧圣所对比
2, The Old and New Covenants compared (9:15-22) 新旧约对比
3, The Old and New Sacrifices compared (9:23-10:18) 新旧祭物对比
4, Exhortation based on Christ’s New Covenant priestly ministry (10:19-39) 劝诫持守基督所成就的
我略做修改:
1, 基督是更大更全备的帐幕, 是我们的产业.
2, 前约的死罪若不处理就无法另立新约
3, 基督进入圣所 (9:23-)
4, 基督献身体为祭 (10:1-10)
5, 基督在上帝的右边坐下 (10:11-14)
6, 另立新约 (10:15-18)
7, 劝诫持守基督的产业
这是一个对称结构.
1 提出新的产业, 7 讲如何持守这产业
2 指出进入新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6 终于解决了那些问题, 另立新约.
3, 4, 5 基督赎罪, 是为解决上述问题.
[来 10:14]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来 10:15]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因为他既已说过:
[来 10:16]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
[来 10:17]以后就说:我不再纪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
[来 10:18]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对照 2 与 6, 其关注点一直是 “立约”, 可以说这两章都是围绕另立新约的主题展开的.
基督必须去死才能使新约生效, 但这之所以 “必须” 是因为我们对前约的亏欠, 是因为我们应该死, 这笔账必须先结清. 基督的赎罪彻底解决了此问题, 使新约成为可能, 于是赐下圣灵为新约的凭据.
最后作者讲了在 “新约” 里门徒该如何持守这产业.
参:
GARRETT SPITZ, “COVENANT” OR “WILL/TESTAMENT”: AN EXAMINATION OF DIATHEKE IN HEBREWS 9:16-17
P. Karageorgi, Compare 17 th Century and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for Covenant Theology of Διαθήκη in Hebrews 9:16-17.